当前位置:首页  旧栏目  .学生工作

【学生新闻DAY2·三明清流站】探访老苏区的红色故事

时间:2016-09-08浏览:475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里,在福建的西北隅,淳朴而坚韧的闽西人民纷纷参与到革命洪流中,把3万余名优秀儿女送进革命队伍,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各种物质支援红军,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御帘大祖祠与雍睦堂曾是东方军司令部与东方军医院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经在御帘村战斗、生活过。走进御帘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条河叫鲤鱼溪,溪水潺潺,溪里有不少鲤鱼,河路上有多座石桥,分别为宋明清等不同风格。19337月至19341月为应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彭德怀、杨尚昆、腾代远入闽做战,在御帘村张氏祖祠内设东方军司令部攻打沙县卢兴邦,在进攻期间御帘村组织200余人参与伤员、物质的运送工作,东方军还在御帘村雍睦堂设置战地医院,救助伤员。

据村里一位90岁的老人张启宽回忆,当年红军攻打沙县时,受伤的540多名伤员,多被送往在御帘村三个祠堂设立的战地临时医院进行救治。村民们把山上的毛竹砍下来,编成担架用来运送转移伤员。那时候村里医疗条件还不完善,很多村民患上天花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多亏了红军设立的战地医院,村民们才度过一劫。村里失去父母的孤儿大多跟随红军赴战场,抢运伤员、转运战利品,将从沙县守敌处缴获的大量军用物资、粮食等运送到归化(明溪)县城关。

我们看到,村里还留有红军标语、红军战壕的遗迹。三道红军战壕,分别在上甲、岭干山、凌霄阁等地,经历80年风尘,至今依然痕迹清晰。

在阴凉处闲聊的一群人中,60多岁的村民张才生介绍,他们的父辈经常告诉他们关于红军在御帘村的故事。在攻打沙县期间,御帘乡(原名)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张文峰、贫农团主席张桂全组织群众协助红军战斗,帮红军砍柴、笼米、挑水、煮饭、送送菜、挖战壕等。

201212月,御帘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流走,硝烟远去。如今御帘村,红色文化教育场所随处可见。红军标语、红军战壕、东方军司令部、红军战地医院、彭德怀故居、杨尚昆故居以及新建的彭德怀元帅全身塑像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活动第二天,我们来到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该旧居为邱氏祖屋,原名“诒燕第”。19301月中旬,毛泽东和总前委率红四军二纵队,经连城入清流,途经沙芜、余朋、温郊抵林畲,曾住宿于此。

清流县博物馆馆长刘光军向我们介绍,毛泽东在林畲期间,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种子,到石寨下时发现贫苦农民邱龙贞家养女官月莲患病在床,因无钱医治,生命垂危。他即派军医前往诊治,并亲自前往邱家探视,又送去大米、棉被等生活用品,病愈后的邱龙贞一家一直铭记毛委员的救命之恩,常常向人谈起。

此后,闽西人民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他们一方面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展经济文化教育建设,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另一方面为打破敌人的多次“围剿”而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扩大地方武装,保卫红色政权,进一步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关系。

  

(文/黄金铭 林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