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栏目  学术交流

北师大喻国明教授讲授互联网发展

时间:2018-06-11浏览:192

6月8日下午两点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在我院五楼会议室开展了一场题为《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技术与价值空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谢宗贵和工会主席张梅共同主持,我院教师代表以及各年级研究生到场聆听。

喻国明教授从媒介融合、互联网以及媒体三个方面描述了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大势和行动路线图。从战术和战略两个维度分析“新时代”的语境下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式。

就媒介融合而言,喻国明教授分析了三大误区,首先,把媒介融合的目标诉求建立在把传统媒体“救活”的基础之上,更受困于传统思维的窠臼之中。其次,求助于“技术救赎”之路,认为只要将传统媒体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技术化就能实现媒介融合。最后诉诸于“渠道整合”这一路径,但在今天“万物皆媒介”的时代,渠道的影响力越来越低。喻国明教授认为,未来要实现媒介融合,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和用户的深度洞察的基础之上,实现媒介的平台化、发展重心的垂直化、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

  

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格局和手段,它更是一种新社会的组织方式,它是一种“高维度媒介”。通过网络化,个人被激活,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容、人与环境等一切事物实现“连接”,构造了这一时期的功能和价值。然而传统渠道却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失灵,引发了基于边际、社交和算法的新的内容分发的革命。另外,互联网产生了新的赋权方式,与传统的行政赋权和市场赋权相比,这种新的赋权方式虽然有限,但是随着线下商业、政治生活等逐渐移植到线上,这种基于网络的关系赋权在整个权力形成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喻国明教授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形成了两种媒介,一类是以专业媒介、机构媒介和自媒介构造起来的媒介形态,另一类是平台型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的粘度和沉淀,也就是拥有流量。平台型媒介基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实现规模性的连接,形成社交关系和人群的聚集,最终形成忠诚和信任,即所谓的粉丝经济。

最后,喻国明教授总结到,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中,基于用户的需求和消费的数据是动力引擎,而人工智能则是其升级换代的“催化剂”。在未来的发展中,数据和数字化技术是发展的刚需和关键。

  

(供稿:传播学院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