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栏目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厦门大学赵振祥教授莅临我院分享学术研究之路

时间:2018-05-24浏览:1367

5月20日,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祥莅临传播学院,向我院师生作“新闻传播学的基础与拓展——‘我的学术研究分享’”专题讲座,回顾自己从事学术研究30余年来研究道路与心路历程,讲述自己宝贵的经验。院长谢宗贵教授主持讲座,校社科处处长袁勇麟教授、我院有关教师和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代表聆听了讲座。

学术研究萌芽时期

赵振祥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1986年赵振祥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后来考取了吉林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事文学学习的几年让赵振祥老师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他之后的学术研究埋下伏笔。研究生毕业后,赵老师在新闻媒体工作了四年的时间。四年的媒体生涯使得他在获得宝贵媒体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接触了大量的新闻传播思想。在辞去媒体工作后赵振祥老师考取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至今。

在开始谈到自己最初的学术研究方向时,赵振祥教授认为一个学术研究者早年的学科研究积累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是至关重要的,他的第一本专著《巫与中国古代小说》便是基于自己对于中国小说的浓厚兴趣。《巫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具体内容为中国的巫术意识对小说母题的构成与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自己的考证,发现中国古代小说中许多情节实际上充满了巫术意识的渗透,甚至推翻了许多老师们以往对于中国小说情节和现象的刻板成见。这阶段的研究让赵老师对于中国巫术意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间接的为他日后研究科学传播领域拓展了新的视角。

赵振祥教授认为,科学传播领域的构成包含科学家如何通过新闻媒体的方式将自己的科学发明发现传播出去,而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科学反伪的工作,而在中国,最大的科学反伪任务就是巫术意识的清算。就像赵振祥教授所说 “总有我们人类力所不逮的领域存在,而未知的领域便会有巫术的思维存在”。 而这段期间科学传播与科学反伪的研究工作,也为他将来对于媒体关系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闻业务的研究

到厦门大学工作之后,赵振祥教授便持续耕耘新闻业务方向,出版了《新闻采访写作美学讲座》与《新闻评论学》专著。赵老师一直认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都应该对新闻业务有深深的了解。在长期对学生的毕业工作调查中赵振祥老师发现,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除了在媒体工作外,大量选择去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与公关等部门工作,往往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中新闻传播方向的毕业生因具有大局意识和新闻敏感而具有较大优势。

新闻史论研究

赵振祥教授认为,在学界上,谈到新闻史总是从报纸开始谈起,但是人类社会出现便有信息传播,而信息传播则必有新闻传播,因此赵振祥老师便将注意力放在唐前的新闻传播现象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唐前新闻传播史论》。如果想要证明唐前存在新闻传播,必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在研究这个方向时,赵振祥老师从媒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新闻的传播。媒介技术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改变,从口耳相传的同时空传播,再到通过书简布帛等通过文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传播,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实现了覆盖性传播,再到电子技术出现和网络技术出现后的新闻传播,可以印证的是媒介技术每一次的进步,都为人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从技术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新闻传播,可以发现大量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情报新闻的研究

赵振祥教授在研究媒介技术的过程中,引申出他的下一部学术专著《传播与保密——情报新闻导论》,赵老师吸收新闻学与情报界的理论,提出了“情报新闻”的概念,在这部专著中,他对“新闻传播”与“情报传播”两者的同与异做了剖析与对比。简略来说,相异之处,情报要求保密,新闻要求公开;情报是“窄播”,而新闻是“广播”,情报服务少数人,新闻则具有传播的普遍性。相似之处,二者都需要传播,都具有一定“有用性”,二者都要求“时效性”,都希望能最大程度上的缩短信息的在途时间。

文化传播的拓展

在新闻传播领域耕耘多年后,赵振祥教授并不满足,希望拓展研究的广度,于是将眼光放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当时菲律宾《世界日报》与厦门大学商谈合作,赵老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与菲律宾的媒体建立起联系,并写出了专著《菲律宾华文报史稿》,这也是他第一次进入到了海外华文传播的领域。赵振祥老师在研究海外华文报纸的主要关注点是华文报纸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华人社会中是什么样的作用。在研究后赵老师得出结论:菲华文报纸是在菲华人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在菲华人与母国社会的纽带。在看到菲律宾华文报纸的巨大作用后,赵老师决心将文化传播研究向前推进,将研究延伸到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上。赵老师即将出版的著作《菲华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而成,通过解剖菲律宾华文报刊这一个案,来思考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路径。

对公关方向的研究

赵振祥教授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公关方向的研究,他主要受到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通过对连续5届厦门大学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他发现70%以上的学生选择去媒体之外的单位工作,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地区,美国等地都存在大量新闻人转岗从事公关行业。因此赵老师认为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公关行业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在对公关行业的研究积累中,赵老师从新闻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类组织与媒体相互交往的关系,并出版了专著《媒体关系管理——理论与实战》。这些组织层面包含企业层面、政府与国际组织与层面、国家对外宣传与形象建构层面、文化对外传播层面。媒体关系可以说介于管理学、公共事务学与新闻传播学三大学科之间。赵振祥教授认为,媒体关系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延展性开阔,相信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大有作为。在当下这个世界高速发展,文化冲突凸显的时代,懂得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的人也往往能够更好的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担,这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的学子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分享会的后半段,赵振祥教授总结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广泛,包含了新闻史类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情报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等多个方向,总体统一于媒体关系的框架之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总结自己的研究生涯的长处与短板,认为其长处在于对学术研究“喜新厌旧”,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而短处则是不喜欢在一个学术问题上一直“经营”。这一点赵振祥老师认为“因人而异”,作为学术研究者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赵振祥教授送给在场师生三句他的治学格言:思有不周,然不可不深;论又不精,然不可不新;学有不能,然不可不勤。赵振祥老师的讲述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激烈讨论和共鸣,并踊跃向赵振祥老师进行提问,赵老师也耐心地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本次的学术分享会。

  

(图文报道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