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播学院携手海峡都市报探索“AI”育人新路径

时间:2025-04-19浏览:13

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个性化培养周期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邀请海峡都市报AI团队,面向全院学生推出“AIGC”系列前沿理论课程,旨在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产学融合:行业专家“手把手”授课

此次系列课程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与应用》《生成式虚拟人的设计与驱动》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创意制作》三大模块,共开设12门细分课程,吸引传播学院大一至大三逾500名学生参与。通过“技术原理+工具应用+行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数智时代的“实战工具箱”,助力培育兼具技术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海峡都市报组建了由8名资深编辑和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讲师团队,将一线实践经验融入课程设计。课程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如生成式虚拟人新闻播报、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全流程制作等,均源自报社在融媒体转型中的真实案例。通过行业专家的现场演示与答疑,学生得以直面技术落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王添释表示,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在专业课作业的创作上,不论是短视频、纪录片还是专题片,我们都可以融入这些课堂上学习的AI技术,让我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技术赋能:AI工具实践全链路覆盖

课程以“创作全流程AI化”为主线,系统化拆解技术难点,通过行业专家的现场演示,向同学们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全链条。

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陈洲印象最深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与应用(视频生成与短视频剪辑)》这门课。课上,海都报AI工作小组成员陈晶羽展示了AI生成短视频的完整工作流,同时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选题——五一游福建,鼓励同学们自主进行实操。陈洲分享道,课后他与组员在“五一游福建”这个选题下,选择以互联网热门动画形象的视角展现福建的旅游宝藏,并结合课堂学习的工作流和AI工具,制作出了一个由AI生成的短视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与应用(文本生成与短视频脚本创作)》中,海都报AI工作小组成员李玲燕现场使用豆包、Deepseek等模型生成文案并进一步提问,进而总结出短视频脚本的优化技巧;在课程《生成式虚拟人的设计与驱动(生成式虚拟人的动作驱动系统)》中,小组成员蔡凯现场为同学们演示操作Metamaker平台动作库的具体流程,阐释精准控制虚拟人动作细节的方法;在课程《生成式虚拟人的设计与驱动(生成式虚拟人设计基础)》中,小组成员林婕从平台界面介绍、照片建模和调整方法、捏脸技巧、IP形象设计等方面现场演示了制作数字人的流程,并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制作数字人……课堂互动气氛热烈。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通过一系列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激发了我使用AI工具搭建工作流进行短视频创作的兴趣,也为我后续接触新技术构建了一个基础性的框架。”陈洲说。

校企共赢:探索实践育人全新路径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传媒的生产方式,也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将业界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开辟实践育人的全新路径。

此次合作不仅是短期的AIGC媒体应用系统教学,更构建了长效协同机制。2025年4月8日下午,海峡都市报社黄少鹤社长一行来到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交流座谈。双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就产学研融合、实习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学界、业界的双向互动下,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传媒人才,以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传媒行业的“智变”需要校企合力,让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走向新闻现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海峡都市报的跨界合作,不仅为行业孵化了“懂内容、擅技术、有温度”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更开辟了一条“产学共育、价值共生”的AI育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