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为使研究生的课堂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更紧密结合,为了解、学习与宣传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地域文化保护等方面成果,传播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全体同学及部分传播学、艺术学理论、广播电视专业的27名研究生,在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林焱的带领下,与《平潭时报》社合作,开展了平潭国际旅游岛的采风调研宣传、平潭古厝古村落保护传播宣传活动。
27名研究生在林焱老师以及平潭时报社记者们的带领下,前往流水镇山门前村、北港村、君山后村等地进行采风调研。本次活动同时作为2014级研究生班级学风建设立项活动开展,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使同学们对平潭古厝古村落保护传播与宣传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进入这一由多个渔村共组而成传统淳朴的闽东小镇,映入眼帘的是渔网、渔民、渔船,和一个民风保留完好的渔村,还有不时从海岸传来的独特的海味。研究生考察员们用手指别有兴致地抚过由花岗岩修筑而成的多彩石头厝,山门前村村支书林财给小考察员们介绍道:“村里的古石厝最早的距今都有三四百年,保存较好的是村部大楼周边的石厝群,‘四扇厝’结构是基本结构。”林财用老平潭人的‘专业’跟大家介绍:“我们的先人造房的水平极为高超,乱石砌是由于当年造房时,由建房者去山上随意捡的石块,调入海蛎壳灰勾缝填补,早年乱石砌的房子现在已成‘艺术品’,特别吸引外来的摄影爱好者。”背靠君山、面向台湾海峡的这个小村落,既融合了人们想象中有关渔村的一般印象,又以其平潭地区独特的民居房石头厝印刻着它自身的魅力。700年漫漫建村史的山门村没有在时间长河中消失,反而越发被打磨出厚重历史的一面,以一人之力免除三省移民虚税的布衣英雄林扬、抗击倭寇的藤牌操与半山妈夫人的故事为其铭刻了久远却又鼓舞人心的人物史迹。考察队员邓付林在接受平潭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村民们依山而建、临海而掘、就地取材,搭建成一栋栋极具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既散发着小渔村的朴实气息,还凝聚了当地渔民顺势而建,顺地而建、顺海而建的建筑智慧。屋门向阳的取光方式、避风小窗与青石压瓦的防风策略、硬质花岗岩的建筑材料取材做法、以及墙体裸露粗犷而又毫不修饰的天然美感,表现出平潭风格朴质自然却又处处体现出强烈实用性的建筑特征,这与平潭男人对细节与美感的淡然置之,粗犷豪放的性格真是互相映衬啊!”
在山门前村村委会门口,大家遇到聚坐在门前边闲聊边手指翻飞织制渔网的阿姆,看到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事物如今活生生展现在眼前,研究生们簇拥过去与阿姆闲聊,几位女学生还跟阿姆学着织渔网。当了解到她们每天的辛勤劳作只能换来不到五块钱的报酬时,考察队员们沉默了,深切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流水古镇,做好流水人家’,我似乎看透了渔民内在精神。只可惜在休渔期,我没有机会目睹一位老妪在夕阳下,大海边等待儿子或老伴打渔归来的背影,那是多么的真切与幸福。”考察队员杜宜润这样说道。
从山门村,到过北港村,过仙人林井,再到大沙滩……一整天的行程匆忙而又充实。日暮低垂,在离别之时,林焱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道:“传统村落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如何整合资源?如何跑赢时间?如何做更多的事?这也是我们此行到平潭做传统古村落保护调研的目的,通过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各类宣传文章,为平潭古村落增加一笔学术类的调研资料。我去过台湾,去过欧洲的见到许多古村落都保护修缮得很好,像英国的乡村就是这个国家的精华,平潭有好些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可以借鉴来台湾等地改造民宿的经验。建议平潭相关部门,在已纳入国家级保护的传统村落,一定要有一个中远期的保护修缮的计划,并结合市场有多种方式保护开发,把古村落特有的山海风光、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特色佳肴等旅游资源,开发“渔村游”、“海岛游”等景点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考察队员们表示,此次班级学风建设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不仅充分了解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地域文化保护等方面成果,而且考察队员们还将以宣传文章的形式给平潭时报投稿,为平潭古村落的保护传播宣传尽到一份传媒人的责任,同时呼吁大家:保护村落,保护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人人有责,传统古村落值得发展成旅游景点,但开放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切不可忘记它们保留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供稿/传播学院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