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栏目  .学生工作

【采访札记】冯欣敏:时代何以呼唤长征精神

时间:2016-09-19浏览:205

冯欣敏:时代何以呼唤长征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如今拜读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在这条新闻长征路上,我们震撼于红军前赴后继的大无畏气魄,感受过闽西革命老地的新样貌、新变化、新成就,同时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采写新闻。这趟青年新闻人之行,不止为长征,不止于长征。

最是长征见精神

    闽西,这片红色的热土,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在红军长征第一村,红军桥上的“生命等高线”,见证着八十年前,500名年轻儿郎英勇地走上为国捐躯的不归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看到从前村墙壁上取出的子弹头原件,真切感受着红军战士们,在瑞金大柏地战役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当钟鸣老人讲述着,项与年敲掉四颗门牙,化装成乞丐穿越生死火线,拯救十万中央红军的历史,采访团一行肃然起敬。

    长征胜利已有80年,但是长征精神仿佛是大浪淘沙后的金子,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当今的时代依旧适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不正是于长征精神的内核相契合吗?作为新一代的新闻人,应汲取长征路上的的精神养分,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党发声,为人民发声。

红土地之变

    重走长征路,我们不仅近距离地观察了革命遗迹,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还发现老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的喜人变化。

    2年前,这里还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如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精准扶贫,长汀县上蕉村,走上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道路。“我们不砍树也能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吴水长,指着成片的三叶青,骄傲地说着。为了解决山多地少、收入低的问题,村党支部带头号召,改变种植效益低的农作物,换以高收益的、适应当地环境的林下作物。同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合作机制:“山场入股”“以工代劳”,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现在的上蕉村,楼房新盖了150多栋,新购置了40多部小车。

    “合作社是有能力的带动没能力的”合作社的社长说到,“这和红军奉献自己为别人是一样的,都是为别人”。物质文明的新变化,这种有形财富显而易见。但是发展之路若要走远走实,就需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在长征精神滋养下,上蕉村这条脱贫致富的长征路,也必将取得胜利!

作品要带着露珠

    好新闻,从不放弃这样的秉持:对思想的传播、对温度的传递、对品质的传承。在新闻长征路上,省内多家媒体平台上,不断推送的专题报道,为重返长征路活动,营造正能量的舆论声势;厦大同学寻找曾曾祖父战斗印记的一波三折,令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竟可以如此温热;记者老师出稿前对一字一句的斟酌,对舆论导向的注重,他们用润物细无声的行动,诠释了新闻人的坚守。

    当新闻的竞争进入“秒杀”,当社会发展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人应如何自处?长征路上的革命事迹告诉了我们答案:那时的红军将士,不知道长征何时结束,却始终坚定地跟着红旗走。他们以理想信念为舟,护佑革命之舟,抵达胜利的彼岸。同样,当我们处于面临风云变幻的时代,更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创作才不会失方向;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基层观察,新闻才会有群众,在泥土中创作,文章才会有露珠。

我们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需站稳政治立场,担当起党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新闻创作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墨,用我们手中的笔为主流放歌,为人民书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让我们一起继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