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栏目  首页动态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时间:2018-01-10浏览:513

  

2018年1月5日上午,我院于五楼会议室举办了题为“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主讲,院长谢宗贵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各专业老师各年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

陈昌凤教授站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最前沿,在影响未来一百年的新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背景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算法等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

算法用于信息传播

陈昌凤教授介绍到:算法推荐是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运用一些数学算法计算出个人特征、环境特征等相关信息,并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仅就信息分发的角度而言,算法要了解并匹配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用户基本特征,包括兴趣、年龄、职业等;二是环境特征,因时因地地给用户做推荐;三是通过算法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特征,三项特征相匹配后,用户就获得了智能平台推送的个人化推荐信息流。随后,陈昌凤教授继续分析到,那么这种基于算法推荐,在未来趋势越加多元化,首先,在内容的生产上,信息生产的门槛降低,“非媒体”的大众创作者涌入内容生产领域,成为自媒体人。其次,咨询消费者对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丰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媒体内容创作形式走向多元化。最后,个性化的内容诉求衍生大量自媒体入驻个性化咨询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争夺内容分发市场。自媒体走向垂直细分,自建平台的自媒体进一步瓦解主流分发渠道的中心地位。

科技理性的思考

陈昌凤教授进一步陈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别:工具理性行为即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是根据目的、手段和后果作为其行为的取向,是把手段与目的、目的与后果、各种可能的目的进行比较,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目的和后果之间可能是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它不同于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是目的至上的行为,而价值理性行为是人根据自己的信念和要求所做出的行为,是价值观至上的行为。因此陈教授对工具理性抱有强烈的批判:技术越来越成为获得利益的主要方式,当人成为机器的附庸之后,理性也就越来越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以数学理性为模型的启蒙,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纯洁性已经消失,社会的一切行为都变成了技术行为,政治也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先导目标。

人机交互、情理共融

由于工具理性的效用性及功利性,科学技术及其运用从一开始就将人的理性限制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层面上,忽视了在科学技术活动的运用中人的本质发展以及人的存在感,科技逐渐形成了一种霸权,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技术力量的逐渐强大,工具理性的作用也被无限地放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在社会主义中国,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目标是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因此,在当代中国,新闻业传播业的价值追求应当是社会效益取向,按照价值理性的信条,这是不可动摇的信念。

陈昌凤教授带来学术研究前沿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技术合理性”的思考和业界最新的咨询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对在场的老师同学大有裨益。

陈昌凤教授讲学  

  

  

(供稿/传播学院 陈进)